莫以心为“网”役
不久前,上海交大BBS“饮水思源”关闭了校外网访问端口,让不少网友为此感伤。因为对他们来说,在中国的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代,这片校园网络空间曾留下了他们太多青春的足迹。
从辉煌到落寞的不仅是这一小块网络空间,很多曾经风靡一时的互联网产品,如今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浪潮中都没能保住自己的“领地”。毕竟,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,如果在内容上、形式上跟不上新趋势,墙倒不必众人推。然而,尽管互联网产品如走马灯,年轻人对网络的需求没变,并且好像越来越依赖了。
曾经,我们看“热门博客”,现在看“微博热搜”;曾经看“明星进驻”,现在看“网红直播”。变化在于,曾经泡网吧、上机房还令人兴奋,现在躺着玩手机、刷微博已成了习惯。当工作和闲暇的界限愈发模糊,当“互联网+一切”成为现实,“谁能一天不碰手机”的难题接踵而至。
炫目、海量、便捷,有时也是束缚。“没人可找”固然可怕,但通讯录里“躺”着成百上千好友“到底找谁”又何尝不令人纠结?从短信到语音、视频聊天,从报纸、电视到实时资讯,从面对面到屏对屏,闹则闹矣,指尖的喧哗过后,剩下的还有孤独。
回过头来,很多人开始怀念刚接触互联网时的激动,怀念那时的单纯与简单。心理学家认为,怀旧是一种从共同记忆中寻找归属感的尝试。这种归属感来自于互联网和现实的平衡。当网络跟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时,怀念初创期的网络产品,也是呼唤一种恰到好处的人际距离,不浓不淡,不远不近,既不忙碌,也不孤独。
某网络论坛在关闭前,贴心地提供了“回忆打包珍藏”服务。可文章能下载,网上迸发过的青春火花,又怎能轻易“打包”?对于逝去的旧物,可以怀念,但不必挽留。在科技的单向道上,我们再也无法回到网络的“前现代”。只是,我们可否在适当的时候,关闭手机透透气,和家人做饭,会三五好友,体会一下不以心为“网”役的畅快?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3月20日 19 版)